时间:2022-09-11 19:57:30 | 浏览:1090
本报记者 陈晶晶 北京报道
近日,陆续有车主反映,续保时车险价格出现上涨,甚至有车主反映,自己的汽车并未出险理赔也遭遇涨价。
比如,张女士向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表示,2021年年底续保车险,同样的保障,价格却比2020年年底高出了近400元。其中,机动车辆损失险842.29元,比2020年年底高出了250元。
此外,媒体公开报道显示,有车主反映自己连续三年未出险,在2021年11月份车险续保时车险保费上涨了。2021年底缴费,机动车辆损失险保额144700元,相比2020年底缴费时的保障额度169638元下降近25000元,但是所支付的保费从1600元上涨到2021元。
而另一方面,在2021年10月份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,银保监会首席检查官、办公厅主任、新闻发言人王朝弟表示,车险综合改革累计为车险消费者减少支出超过1900亿元,“降价、增保、提质”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。
那么,车险保费究竟是降了还是升了,对行业未来又有何影响?
并非普涨
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文件,从2020年9月开始的车险综合改革目标是“保护消费者权益”,具体包括:市场化条款费率形成机制建立、保障责任优化、产品服务丰富、附加费用合理、市场体系健全、市场竞争有序、经营效益提升、车险高质量发展等。短期内将“降价、增保、提质”作为阶段性目标。
2021年10月,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公开表示,截至2021年9月底,车辆平均所缴保费为2763元,较2020年改革前降低21%,有87%的消费者保费支出下降。据测算,车险改革以来累计为中国车险消费者减少支出超过了2000亿元。
不过,车险保费并非简单的普降那么简单。
一家外资财险公司车险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,2020年9月刚开始车险综合改革的时候,折扣系数低,用来做推广的费用高,优惠更多,使得车险价格较低。现在,折扣系数提高,用来做推广的费用更低,导致优惠少,车险价格上涨。
“车险改革,就是要求保险公司更精准地针对目标客户进行定价,也给了保险公司更大的自主定价权,尤其自主渠道系数和自主核保系数整合为自主定价系数,范围为0.65~1.35,未来还将适时完全放开。每一个车主的驾车情况、驾驶习惯、理赔记录、驾驶经验都不一样,导致各家保险公司报价会不一样。”某财险公司高管何力(化名)表示。
在接受采访中,某业内人士也表示,宝马、奔驰、奥迪等高端车的车险保费涨幅可能会更明显。
“根据2021年6月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发布的第12期汽车零整比研究成果,一些高端车型远超于100款车型零整比系数的平均值350.93%,侧面反映起零件维修价格也在走高。此外,其常用配件价格也还在上涨。正是这些高端车的零整比、维修费用逐渐提高,车险也需要相应地提高价格。”上述业内人士称。
赔付压力变大
“根据《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》,车险改革预设了75%的赔付率,以此为标准来指导基准保费,结合出险频度、保险责任等内容,像第三者责任保险这类低赔付的险种保费会明显下降,而车辆损失险是个稳赔的险种,其保费普遍会上升。”一家小型财险公司车险部人士称。
在采访过程中,多位财险公司人士亦表示,财险公司上调车险价格,与车险综合改革以来的赔付率增加有关。
叶燕斐表示,截至2021年9月底,车险综合赔付率由改革前的56.9%上升到73.2%,大幅提高了16.3个百分点。改革以后,在压降保险公司费用成本的同时,行业总体赔付水平不断提升,车险的保障更多惠及广大的消费者。
“目前赔付率增幅超过16%,如果费用率不能对等下降16%,而只下降10%的话,保险公司承保就会多亏6%。车险业务做的越多,承保亏损就越多。尤其现在中小财险公司日子很难过,盈利空间压缩严重。要想保证适度盈利,财险公司就不得不重新评估2022年的定价。”何力称。
上述外资财险公司车险部人士亦有类似说法。
其表示,“因为各家财险公司是根据综改前数据做的定价模型来运行。截至目前,已经过了15个月,实现了一个完整的运营周期,基本可以判断原来的定价模型被低估了,因此到了年底,保险公司对模型进行了修正,使得定价更准确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车险综合改革不但赔付率提高,对消费者的保障额度也有所提升。
叶燕斐表示,截至2021年9月底,在交强险保额大幅度上调的基础上,商业第三者责任险平均保额提升61万元,达到150万元。其中保额100万元及以上的保单占比达到93%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车出了事故的话,保险的保额基本都能覆盖损失。商业险的投保率由改革前的80%上升至87%,车险的赔付增加,保障程度提高。7月份河南暴雨灾害,预计整个保险行业的车险最终赔付金额可能达到70亿元。
2021年10月,穆迪发布报告称,中国财险业车险业务持续存在的盈利压力推动展望调整为负面。同时,穆迪在报告中称,新的定价机制下的车险覆盖范围更广,未来索赔也会增加。车险覆盖范围扩大的一个例子就是涉水损失,这使财险公司面临更高的洪涝灾害索赔,例如2021年7月发生在河南的洪灾。
“实际上,从行业现实情况来看,车险的赔付率已经到75%了,改革前预设75%的赔付率还是非常准确的。”上述外资财险公司车险部人士表示。
不过,何力认为,“实际最终赔付率应该会超过75%。2021年尚存一些车险综改前的保单支撑财务数据,因此2021年的财务报表还不能完全表现车险综改以来的实际亏损,而2022年一些财险公司的财务报表会显示亏损更严重。”
行业呈现“马太效应”
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专家朱少杰撰文指出,车险综改令车险业的保费规模和盈利空间面临冲击,市场分化随之加剧,强者恒强,弱者淘汰。由于中小险企的业务量过低,还未能给它们带来规模经济效应,附加费用率的调整空间不及头部险企宽裕,改革使它们的盈利空间遭受挤压,难免会出现亏损。但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会倒逼中小险企进行专业化转型,也会促进车险行业人均产能的提升。
公开数据显示,11月单月,人保财险、平安产险、太保产险、太平财险合计原保费收入达到689 亿元,同比增加8.36%。其中,11月单月,人保财险保费为324亿元,同比大幅增加13.42%;平安产险保费收入 227 亿元,同比上升4.41%。
值得一提的事,根据各家险企2021年半年报数据,人保、太保和平安在2021年上半年的车险原保费收入分别同比下降7.8%、6.9%和6.9%。然而,从行业整体看,三家头部险企的市场份额占比却在增大。截至2021年6月底,三家合计市场份额已升至近年来的新高67.95%,市场业务有向头部企业聚集的趋向。
此前,银保监会相关人士亦公开表示:“预计车险改革后,市场主体会加剧分化,有些竞争力不强的中小公司经营会更加困难,但这是市场机制下优胜劣汰的正常现象,也有利于倒逼其专业化转型。”
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认为,“车险赔付率增加,预定费用率下降至25%,更加考验险企的经营能力和耐力。随着改革深化,压力还在逐步释放,成本控制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。”
穆迪在评级报告中称,由于维持业务网络、人员配备费用和持续的行业数字化技术支出,财险公司运营成本仍将居高不下,很难进一步大幅降低支付给汽车经销商的佣金费用。未来 12~18 个月内,财险公司通过降低费用率进一步缓解车险业务亏损上升的能力有限。而上述情形对小型财险公司尤为不利。因为小型财险公司通常缺乏与大型财险公司竞争的规模和专业知识。小型财险公司车险盈利能力恶化速度远快于大型财险公司便是印证。盈利压力增大可能会促使某些小型财险公司在未来 12~18个月退出车险业务领域。
” 北京青年报记者核实后发现车险涨价说法并不准确“车险8月后就涨价了,8月、9月、10月还未办理续保的朋友随时联系我。”近段时间以来,有关“车险保费即将上涨”的消息在“朋友圈”流传,不少人都收到了类似这样的信息。
“寿险仍是‘三升两降’,人保寿险增速居首;财险马太效应明显,平安、太保实现两位数增长,‘老三家’非车险业务表现亮眼。”日前,中国太保、新华保险、中国人保、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陆续对外发布了2022上半年的保费收入公告。至此,A股五大上市险企2
每个行业,总会有一些专属于这个行业的名词与术语,不为外人所知。作为保险消费者,看保险合同时,往往会因为这些晦涩的名词,从而感觉保险合同像天书;作为刚入行的代理人,也会因为某些难懂的行话,打起了退堂鼓……没关系,这些问题可以解决!小才专门针对
记者 | 吕文琦编辑 | 近日,五家A股上市险企交出今年前七月成绩单,共揽保费1.75万亿元,同比增长4.29%。在保费规模上,五大上市险企打破前几月“四升一降”的格局,全部实现正增长。截至7月31日,中国平安、中国人寿、中国人保、中国太保
近日,银保监会公布2022年5月保险业经营情况。数据显示,前5个月,保险业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.4万亿元,按可比口径,行业汇总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.71%,保险金额同比增长43.08%,原保险赔付支出同比增长4.62%。从保费收入来
近期,各险企2022年2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相继披露。76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上半年成绩单也随着出炉。据统计,这76家险企上半年共实现保费收入2303.89亿元,实现共净利润60.03亿元。《险企高参》梳理发现,2022年上半年保费收入超过50亿元
来源: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年缴即每年缴纳一次保险费,直至保险金给付责任开始的前一年。这种缴费形式时间跨度较长,有的可达几十年。还有限期年缴,即在签订保险合同时,约定保费在一定年限内缴清。这种缴费形式除了具有年缴的优点外,还可根据投保人的经济
在买保险这个问题上,交保费的时间也是被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。那么,在选好了一款保险产品之后,什么时候交保费是最好的,利益最大化的呢?不同时间交保费又会有什么影响呢?针对这个问题,有个脑洞大开的“答案”:我们的投保、签约、交费时间,不是在庆祝生
每经记者:涂颖浩 每经编辑:廖丹保费数据是保险股估值最重要的指标之一,是保险股股价走势领先指标。近期,九家上市险企(含上市公司旗下保险公司,下同)2021年1-12月保费收入均已出炉。2021年1-12月,九家上市险企或旗下保险公司合计实现
↑资料图。图据视觉中国9月23日,顺丰集团发布声明,对于连续热搜引发的社会关切深表歉意。红星资本局注意到,9月以来,顺丰接连陷入“保价赔偿之争”,几度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。如今,“保价赔偿之争”引发的有关快递保价、顺丰服务的讨论仍在持续。为